(Jiangxi Chapter) Jiujiang: Unaware of the True Face of Mount LU.

九江市,古称“浔阳”,乃江南之名邑,历二千二百余载。其地据“三江之口,七省通衢”,号为“天下眉目之地”,世称“江西北大门”。昔人有赞曰:“九派浔阳郡,分明似画图。”其名“九江”者,盖谓众水所聚,湖汉九川——赣江、鄱水、余水、修水、淦水、盱水、蜀水、南水、彭水——皆汇于彭蠡泽也。

浔阳楼肇建于唐,今之楼阁乃丁卯岁(1987)仿宋式重建。廊外嵌《水浒传》彩瓷壁画,登三楼而望,可瞰长江。昔《水浒》第三十九回载,宋江醉题此楼,书“敢笑黄巢不丈夫”之句,为黄文炳所曲解,诬为反辞,遂成梁山聚义之枢机也。

锁江楼者,峙于长江之滨,傲然凌虚,耸入苍昊。其姿潇洒古朴,气宇昂藏;塔影沉江,风雅绝伦。登临绝顶,骋目四顾:仰则穹碧澄媚,俯则澄波潋滟。昔有楹联悬此,诚不我欺——”百荻波光当岸绕,黄梅山色过江来”。

庐山雄峙长江之畔,拔地千四百七十又四尺,俯临吴楚之野。其势也雄峻,其形也奇绝,其崖也险峭,其姿也灵秀,故世称”匡庐奇秀甲天下”。自鸿蒙开辟以来,文人墨客踵迹其间,凡三千五百余人,遗诗赋万六千余首,遂得”人文圣山”之盛誉。

牯岭镇踞庐山之腰,东倚大月山,南襟汉阳峰,西枕铁船峰,北临剪刀峡。此乃匡庐中枢,寰宇文化胜境,亦为名山治所。向有”避暑胜地”、”云中山城”之誉。

如琴湖者,昔为冰窖,及至阳和回暖,遂化溪涧洼泽。辛丑岁(1961),筑坝于冰溢之口,乃成人工之湖。其形若提琴,故得斯名。每至更阑人静,山泉注湖,泠然有声,恍若素手调弦。

如琴湖畔之花径,世誉”匡庐第一境”,昔为大林寺故址。唐白乐天谪居江州司马时,尝游于此。时维暮春,山下桃英尽谢,惟此间灼灼其华。乐天感而赋《大林寺桃花》:”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“后人慕其风雅,筑”花径”“景白”二亭。亭间”花径”石刻,相传乃白公真迹。

锦绣谷者,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之所成也。每岁四时,红紫匝地,繁花若锦,故得嘉名。其谷形制特异,底平壁峭,盖第四纪冰川屡蚀之功也。

仙人洞者,乃砂崖风化,山水冲蚀,经年累月而成之天然岩穴也。洞中供奉纯阳真人石像,世传八仙之剑仙吕祖于此修真得道。岩隙生孤松,虽非参天巨木,然虬枝劲节,风骨凛然。毛润之先生曾题《七绝·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》咏此:”暮色苍茫看劲松,乱云飞渡仍从容。天生一个仙人洞,无限风光在险峰。

大天池者,位于匡庐西北天池山巅。其池方正如矩,水色澄碧,莹然如玉。昔为天池寺放生池,寺乃庐山绝顶最古之伽蓝也。考其沿革:东晋慧持法师肇建,初号峰顶寺。赵宋易名天池院。明太祖赐”天池护国寺”之额,成祖敕”天池万寿寺”,光宗复赐”天池妙吉禅寺”,遂为匡庐首刹。后罹兵燹,寺宇倾颓,惟余天池碧水,犹映往昔盛况。

五老峰者,匡庐主峰也。峙于山阳东南,拔地千四百三十六尺。绝顶为垭口所断,裂为五峰并峙,仰观之,若五翁席地而坐,故得此名。唐李太白数登此峰,留诗云:”庐山东南五老峰,青天削出金芙蓉。九江秀色可览结,吾将此地巢云松。

三叠泉者,古称”匡庐瀑布”也。其水汇诸峰之涧,自大月山出,绕五老峰背,由北崖悬注大盘石,复泻二级盘石,终洒三级盘石,凡三叠而落,故名焉。观其势则如骏马驰原,听其声则似洪钟震谷。总落差百五十有五米,蔚为壮观。昔人赞曰:”上级如飘云拖练,中级如碎石摧冰,下级如玉龙走潭”。

三宝树因三株古木得名。其二者为柳杉,其一乃银杏也。斯地浓荫覆地,翠涛接天,三木参霄而立:柳杉双株,皆高十余丈,树龄六百余载;银杏一株,状若浮屠,高约九丈,已历千六百寒暑矣。

芦林湖在匡庐东谷芦林盆地,昔年毛润之公数游于此。癸酉岁(1993),值公百年诞辰,乃于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志之。碑镌公手书《登庐山》诗云:“一山飞峙大江边,跃上葱茏四百旋。冷眼向洋看世界,热风吹雨洒江天。云横九派浮黄鹤,浪下三吴起白烟。陶令不知何处去,桃花源里可耕田?

庐山会议旧址始建于民国廿四年(1935),原为蒋中正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三大建筑之一。共和立,易名”人民剧院”。毛润之公尝三临此地,主持要会:中共八届八中全会(1959),中央工作会议(1961),九届二中全会(1970)。

庐山图书馆肇建于民国廿三年(1934),赣省府所创,旧馆尝为军官训练团之属。丁丑岁(1937),蒋中正于此发表抗战檄文。今馆藏典籍逾四十三万卷,蔚为大观。庐山博物馆创于1953年,初为园囿文物司理庐山寺观、胜迹、别业所藏。馆中珍藏甚夥,尤以陶璆、丹青为最。

庐山有三珍:曰石鸡,曰石鱼,曰石耳。石鸡者,学名棘胸蛙,两栖纲蛙科之属也。其肉细嫩肥美,为山珍上品;石鱼者,学名栉鰕虎鱼,鲈形目鰕虎鱼科之属。虽体小如指,然味极鲜美;石耳者,乃石耳科真菌,生于绝壁。其味清雅,食补俱佳,诚养生之妙品。

杰之曰,夫九江者,襟江带湖,揽胜千古。昔人登临,寄情山水;今者游历,感怀沧桑。浔阳夜月,犹见乐天司马青衫之泪;庐山烟雨,尚闻太白金芙蓉之咏。三江涛声,诉说着千年文脉;九派云影,浮沉着万里江山。

游目骋怀,岂独观景?实乃与先贤对话,与天地精神往来。一山一水,皆成文章;一草一木,俱含至理。愿后来者至此,不仅得山水之乐,更能悟古今之变,察天地之心,继往圣之绝学,开时代之新篇。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——此九江之游所以不朽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