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Hunan Chapter) Changsha: Xiangjiang River Flows North at the End of Orange Island.
长沙居湖南之东而稍偏北,处湘江之下游、长浏盆地之西陲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有云:“轸星为车,主司风候。其旁有一小星,名曰长沙。”又《方舆纪胜》载,长沙“郡以长沙星而得其名”。是以长沙复有“星城”之雅称。秦时置长沙郡,长沙之地始入国家一统之版图。长沙之地,蕴育“经世致用、兼收并蓄”之湖湘文化,非特为清末维新运动及旧民主主义革命之策源地之一,亦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发祥地也。
湘江者,长沙之母河也,横亘于城之中枢,分长沙为河东、河西两域。历朝政府于湖南之行政建制,皆以湘江为经纬,遍及全省。湘江西岸长沙之境,有岳麓山 - 橘子洲胜景之区,遐迩闻名。
橘子洲居湘江之心,乃湘江下游诸冲积沙洲之一也。洲西瞻岳麓之嵯峨,东瞰长沙之繁华,四面环波,蜿蜒数十里。其狭处横亘约四十丈,广处横亘约百四十丈,形若长岛。民国十四年,毛泽东自广州返湘,领农民之运,值寒秋之际,重游橘洲,乃作《沁园春·长沙》之词。自此,橘洲之名声振遐迩。
岳麓山者,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也。其山南接衡岳,为衡山之尾闾,实南岳之足蹠,故以“岳麓”名焉。山势中高,向南北渐次低降;西坡峻峭,东坡和缓,山脊线以中部之云麓峰为折转之枢。云麓峰南,沿东南—西北之向而延展,止于左家垅靳江之口;云麓峰北,则向东北蜿蜒,终至荣湾潭。其形若半月之弧,凹面朝向长沙故城。
自西汉以降,岳麓山上历代遗迹皆可寻觅。爱晚亭者,肇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,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建。其为华夏四大名亭之一也,初名红叶亭,后因杜牧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之句而更名。岳麓书院者,中国古代“四大书院”之翘楚,亦为中国现存最完璧之古代书院也。
北宋开宝九年(976),潭州太守朱洞,承僧人办学之基,正式肇创岳麓书院。此院历宋、元、明、清之世,时势迁易,而弦歌不辍。至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书院改制,易名湖南高等学堂。民国十五年(1926),复正式定名湖南大学。千年以降,文脉相承,故世人誉为“千年学府”。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立,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署校名,以彰其盛。
太平街者,长沙古城中街巷旧制保存最完者也,位处长沙城邑之中枢。街区以太平街为主脉,北抵五一大道,南达解放路,西毗卫国街,东连三兴、三泰二街。自战国长沙始筑城池,斯地即为古城之腹心,二千余载未尝迁易。街巷之内,小青瓦覆顶,坡屋面延展,白瓦脊耸峙,封火墙蜿蜒,木门窗雕琢,皆此间民居与商铺之共相也。
火宫殿者,昔为祀火神之庙宇也,亦名“乾元宫”,肇建于清乾隆十二年(1747)。每岁夏历六月二十有三日,必行盛大祀典。是日也,火宫殿中,人潮涌动,喧阗异常。缘于赴庙会者众,渐有小吃摊点聚焉。火宫殿融长沙之民俗、火庙、饮食诸文化于一体,其风味小吃,名震三湘。
湖南省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今馆舍乃新筑之址也。其藏文物逾十八万件,尤以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之器、商周之青铜重宝、楚地之古物、历代陶瓷之珍、翰墨丹青之雅及近世之遗存为最著特色。院中设二基本展陈:一曰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,一曰“湖南人——三湘历史文化陈列”。
长沙臭豆腐,亦名臭干子,其特色在于焦脆而不焦煳,细嫩而不生腻。初闻则臭气袭人,细嗅则浓香盈鼻,兼具白豆腐之鲜爽适口,油炸豆腐之芬芳酥脆。其卤水之制,取豆豉、纯碱、青矾、香菇、冬笋、盐诸物,共煮而成。
茶颜悦色者,长沙一连锁新式茶饮之牌也。其制茶之法,取鲜奶与原叶茶,即时萃泡,更佐以进口坚果与淡奶油,遂成“鲜茶+鲜奶+奶油顶”之独特口感,别具一格。
口味虾者,亦名麻辣小龙虾,乃湖南之传统名馔,属湘菜之列。此馔以小龙虾为材,味兼麻辣鲜香,色呈红亮,质滑嫩,味香辣。长沙之人嗜食此味,若以二字状之,非“疯狂”莫属。口味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现于长沙,历十余载,犹得长沙饕客之青睐,可谓创食虾之奇观矣。长沙人对口味虾之痴爱,遂使此味之制与尝,渐成城市特色之文化也。
杰之曰,当湘江之暮风拂掠橘子洲之首,斯城之烟火氤氲与人文精粹,于夜色中交织而升腾。此乃一以三千载岁月淬炼风骨之古城也。岳麓书院之银杏叶,飘飏于现代霓虹之间;臭豆腐之热气腾腾,与《楚辞》之吟咏声共相蒸蔚。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之浩阔气象,正化而为今日星城生生不息之律动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