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Chongqing Chapter) A Foggy City.

重庆,谓之“渝”,别号山城、雾都,乃巴渝文化之发祥地也,有三千余载建城之史,自古号曰“天生重庆”。宋光宗先封恭王,后践帝位,升恭州为重庆府,因以得名。夏商之时,巴国于此建都;元末之际,大夏于此立国。清末,重庆开埠,国民政府亦迁都于此,遂使重庆成为近代中国大后方之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新中国初为西南大区驻地,一九九七年,复为直辖市。

洪崖洞本嘉陵江畔峭崖之上天然石穴也,相传尝有道人号“洪崖仙人”者于此穴修真,因以得名。其处古重庆城门之洪崖门下方,明时重建之洪崖门,实为闭门,无门洞城门之设,唯余城墙及门廓。而渝州居民习以城门呼为“洞”,遂亦以洪崖门称“洪崖洞”。今之洪崖洞,集吊脚楼、仿古商肆、洪崖滴翠诸景于一体,内列巴渝风情之铺肆焉。

磁器口古镇,肇建于宋真宗咸平之世,至清及民国,其势勃兴;一九五八年以降,水运渐衰,古镇亦随之式微;廿世纪末,乘古镇旅游之盛,磁器口复得振兴。此镇乃重庆主城区内,唯一规模宏大,且具巴渝传统民居、民俗、民风特色之古镇也。磁器口依山构筑,城自山起。以磁器口正街与横街为纲,四十二巷道垂于正街、横街,如枝之发,延向马鞍山脊与溪沟之畔。

钟家院之主钟云亭,幼而颖悟,琴棋书画,靡不精擅。由是亲友援引,得谒慈禧太后,终蒙宠任,为太后之外采办,司物品采买之事。及致仕归乡,乃延匠人绘屋宇之图,返其故里磁器口,营建宅第。其院天井宏敞,轴线端严,颇具北地四合院之遗风。然其建材取小青瓦,结构用穿逗木架,复具南土民居之特色,回廊周匝,空间通贯。

渣滓洞本重庆郊外一小煤窑也,以渣多而煤少,故得斯名。其为“中美合作所”集中营故址之一部,昔有革命烈士二百余人,囚于此而殉难焉。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二院,内院有放风坝,男牢一十六间,皆一楼一底,女牢二间。外院则为特务之办公室、刑讯室也。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,国民党反动派于溃逃之际,对囚于此之三百余革命志士,行惨绝人寰之大屠杀。

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,谓之“解放碑”,乃抗战胜利之精神象征,亦为中国唯一专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之碑也。解放碑正面向北而微东,为八面柱体盔顶。碑通高二十七丈五尺,内连地下凡八层,设旋梯可登碑顶,碑顶向街口之四面皆置自鸣钟。此碑乃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标志,亦为重庆解放及重庆市之象征也。

朝天门者,重庆“九开八闭”十七古城门之一也,且为其中规模最巨者,乃古重庆之交通枢纽与要津也。公元前三一四年,秦将张仪灭巴后,筑巴郡城池时所建也。明初,指挥使戴鼎因大夏国旧城而筑石城,且立十七城门。以天然水陆交通之便,重庆最早之市场经济遂兴焉。朝天门广场,乃重庆市“零公里”之标志,亦重庆市中心之象征也。

重庆长江索道,乃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之首条跨长江大型客运索道也,为纾市民“行路难”之困,实乃山城独具之城市交通也。随城市畅达工程之施行,其通勤交通之功渐失,遂成全国唯一都市观光索道。此索道连重庆渝中区与南岸区,乃构筑重庆独特立体交通网络之要部,与重庆山水人文相辉映,与山城景致相得益彰,诚为城市之名片也。

里外巷子者,昔为美国使馆酒吧之旧址,今则融现代与传统于一体之殊域也。外巷子盈溢重庆特有之生活气息,美食之香四溢,若空气中皆染辣味焉。里巷子则为城市记忆之馆,三十余间记忆展厅,藏岁月之痕迹,展诸多难得一见之古物焉。

重庆南山一棵树观景台,踞于王家山脉临江之半山腰,与重庆主城区隔江相瞩。其以葆有重庆市市树——黄葛树而得名。黄葛树以其即季栽即季落叶之特性,故又被誉为“记忆之树”、“灵性之树”。观景台全构,以“前台后阁”为组,各司其职,以人行天桥相贯而通焉。

皇冠大扶梯,置于皇冠大厦之首层,连两路口与重庆站,乃重庆特色交通之一也。其全长百一十二米,广一点三米,升高五十二点七米,倾斜三十度,每秒行零点七五米,全程历二分三十秒,为亚洲第二长之一级提升坡地大扶梯,有“中国攀山第一梯”之嘉誉焉。

重庆火锅,源起明末清初,于重庆嘉陵江畔、朝天门诸码头,船工纤夫之粗放食法也。其主料多为牛毛肚、猪黄喉、鸭肠、牛血旺之类。清道光年间,已有载记,重庆筵席始见水锅之设。四川作家李颉人著《风土什志》云,火锅源于重庆。重庆火锅,以“辣、麻、咸、鲜、香、脆”为味,菜品繁多,调味独异,食法豪放,皆为其特色焉。

杰之曰,山城重庆,自肇建之初,便具异于平原都市之生存哲理与精神风骨。重庆之人,登高涉远,负重自强,顺乎自然,依山就势,凿崖为城,遂筑此“屋宇依山层累,逵道盘旋层叠,石磴纵横交错,交通上天下地”之赛博立体之城焉。漫步其间,每跬步皆若踏响历史之回音壁,回响岁月幽深处之坚韧执着;每顾盼皆如穿透时光之棱镜,折射自然造化之神奇、人类智慧之璀璨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