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Hebei Chapter) Chengde: Summer Vacation in Rehe.

承德,古称滦阳,蒙古语谓之“哈伦告鲁”,汉译则为“热河”。清康熙四十二年,圣祖仁皇帝建避暑山庄于此,遂为清室之第二政治中枢。雍正元年,设热河厅以治之。十一年,世宗宪皇帝取“承受先祖德泽”之意,御赐“皇承天德”之名,释其义为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之恩,乃设承德直隶州,自此始有“承德”之称焉。

热河之名,源于承德避暑山庄之温泉。其泉温热,流入武烈河,至下游承德市内,虽值冬令严寒,亦不凝冰,蒸气氤氲,故以“热”名其河焉。

避暑山庄,俗称承德离宫,初名热河行宫。肇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,讫于乾隆五十五年,凡八十七载乃成。其间建楼、台、殿、阁、轩、斋、亭、榭、庙、塔、廊、桥凡一百二十余处,尤以康熙、乾隆御题七十二景著称于世。此庄乃清代帝王夏日避暑、理政之所,实乃著名之古代帝王宫苑也。

永佑寺,创于乾隆十五年,昔为乾隆帝于避暑山庄朝宗祭祖、礼佛祈福之所。其建筑群广袤约八千七百平方米,规制谨严,为传统汉式佛刹之典范。寺宇坐北而朝南,极盛之时,计有单体建筑二十三座焉。

外八庙者,乃清朝时于承德避暑山庄之周遭,仿西藏、新疆、蒙古喇嘛教寺庙之规制所建之十二喇嘛教寺庙群也。昔年有八寺为清政府理藩院所统辖,注册于北京喇嘛印务处,且于京师设常驻喇嘛之“办事处”,又皆位于古北口外,故统谓之“外八庙”云。

此十二梵刹,八座踞避暑山庄之北山丘间,自西徂东,次第为罗汉堂、广安寺、殊象寺、普陀宗乘之庙、须弥福寿之庙、普宁寺、普佑寺、广缘寺。其四则列于避暑山庄之东,武烈河东岸,自北徂南,依次为安远庙、普乐寺、溥仁寺、溥善寺。

普宁寺创于清朝乾隆之世,乃汉藏合璧之梵宇也。其前部为汉式,具汉族传统佛刹之风貌;后部为藏式,仿西藏桑鸢寺之规制,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供奉于主体建筑大乘之阁内。二种迥异之风格相融为一,全寺巍峨壮丽,蔚为大观。

普陀宗乘之庙肇建于乾隆三十二年,乃为崇庆皇太后八秩寿辰而设。此庙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制,故俗称“小布达拉宫”。“普陀宗乘”与“布达拉”虽译法有别,然语出同源,皆寓“观音圣地”之意。庙之布局析为三部:前部含山门、碑亭、五塔门;中部有琉璃牌坊、白台、僧房诸构;后部则为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其周遭之附属建筑也。

须弥福寿之庙仿西藏日格则扎什伦布寺之规制而营建,肇工于清乾隆四十五年。须弥福寿者,藏语“扎什伦布”之汉译也,故以名焉。据载,乾隆帝七旬万寿之期,班禅额尔德尼远涉而来,致贺于朝,礼遇优渥,因建此寺以居之。寺内大红台内壁之四周,环列三层群楼,东南有东红台,西则设吉祥法喜殿,皆庄严宏伟,蔚为壮观。

普乐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。其建筑布局析为前后两部,前部自山门至宗印殿,循汉族寺庙之旧制。后部则为坛城,环以三重城墙。其上复有平台,筑旭光阁于其上,仿北京天坛祈年殿之规制。阁顶设大型圆形斗八藻井,雕有二龙戏珠之图,工巧绝伦,金碧交辉,艺术价值极高。

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,环拥承德市区,广袤凡一百五十九万亩。园内自然景观奇绝,以千岩竞秀、异峰峥嵘之丹霞地貌著称于世。磬锤峰之名,因康熙帝御赐而显扬,尤以高五十九米之擎天石柱闻名遐迩。磬锤峰索道,乃中国最长之吊椅式索道,绵延一千六百二十米,蔚为壮观。

承德博物馆之营构,敬历史而顺自然,以谦和之态,使建筑融于周遭之境。营建之际,基地整体下掘约六米,下沉之庭若新造之“地”,宛若潜藏环境之中,复以屋顶为城邑之观景之台。既可向内向下,观览特定之展品;又能向上向外,赏鉴鲜活之“世界文化遗产”。如此,则全方位之“博物”得以成就,诚为妙思巧构也。

二仙居步行街,坐落于双桥区南营子大街,乃承德独一之集景观、休闲、购物、娱乐、地下交通诸功能于一体之综合性商业街区也。民间关于二仙居之传说颇多,其“二仙”或指传统文化中象征和谐和睦之和合二仙,亦或指金庸武侠巨著《倚天屠龙记》内之逍遥二仙(即杨逍与范遥)也。

鼎盛王朝·康熙大典》者,乃演绎康熙大帝传奇履历之大型户外实景之演也。其以元宝山全山为景,全剧由《序幕》《天下》《天性》《天问》《天籁》《尾声》六部构成,全方位展现清王朝极盛时期之历史风韵与人文情致,以精妙绝伦之形式,演绎康熙大帝辉煌一生,着重彰显其于中国历史演进及世界文明进步所具之丰功伟绩焉。

杰之曰,胤禛于《热河闲咏》叹曰:“红尘难到处,何事不从容。”今之承德,去历史之庄重华服,显其本真之态。碑上帝王之诗篇,砖中权力之图腾,皆化武烈河畔一砂砾,悠然淌于时光之长河。红尘虽犹喧嚣,然于此山水浸润之地,必有留白之处,可使人卸下行囊,觅得须臾之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