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udy of the ‘Moth to Flame’ Problem.

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的院子里,那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丰富的网络资源,用来消遣时间的方法只有耐心地观察着这世界。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观察到每当夜晚降临,屋檐下的白炽灯总是会吸引大量的飞蛾,它们看似随意又散漫地围绕着这颗“小太阳”飞行,少数的可怜者甚至会以生命为代价扑向光源。长大以后,我也逐渐了解到“飞蛾扑火”这个成语,飞蛾不顾一切地扑到火上,人们习惯用来比喻自取灭亡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引导着飞蛾的这种行为?

事实上,亿万年来,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,因为天体距离很远,这些光都是平行光,可以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。如下图所示,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,就可以飞成直线,这样飞才最节省能量。

这其实是一道运动学问题,是对夜间飞行的飞蛾运动轨迹的建模。当有灯光或者火光对飞蛾产生影响时,天真的蛾子会向追随月光那样飞行,造成了飞蛾扑火的现象。

下面我们在极坐标中描述飞蛾的运动轨迹。假设飞蛾的运动方向与其位置和中心点之间的连线总保持$α$的夹角,设飞蛾运动速度为$v$,在某一时刻受中心点的影响从A点飞到B点,与中心点的距离(极径)为$r$,与坐标极轴的夹角(极角)为$φ$。当飞蛾运动一小段距离,转过一个小角度$dφ$时,与中心点的距离减小$dr$。

由于转角很小,我们引入了一些近似:线段OA与OB长度近似相等;弧端AB近似为线段AB;过B作OA的垂线BC,BC长度近似为弧段长度$rdφ$。

在上述描述中,由几何关系可以得到:

\[\tan\alpha = \frac{r d\phi}{-dr} \quad \to \quad \frac{d r(\phi)}{d \phi} = -r(\phi) \cot \alpha\]

该微分方程的通解为:

\[r(\phi) = r_0 e^{-\phi \cot \alpha}\]

这个方程就是所谓的对数螺旋方程,表明半径$r$会在转过无限的角度后趋近于零。也就是说,一个质点经过有限长的时间,走过有限的距离后会到达中心,但要转无穷多圈。对于灯和飞蛾,它们都有一定的大小,迟早会相撞。

飞蛾的习性并没有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改变,在它们眼中,水泥道路两旁的灯光就像那月光,指引着飞蛾向前。本应追随月光的飞蛾却被路途的灯光吸引,沿着螺旋线扑向那灯光,在有限的时间内最终撞向那灯光,带着飞蛾的尊严,扑向盛大的死亡。